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多杀菌素及其抗药性机制研究进展
王燕燕, 孟凤霞, 高希武
摘要312)      PDF (293KB)(726)   

介绍了昆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发展情况,从生理生化机制、分子水平方面总结了多杀菌素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昆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其抗性机制,延缓抗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 26 (4): 431-43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4.031
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不同发育阶段活性变化及其在野外种群中的水平
李秋红, 钱坤, 周小洁, 曾晓芃, 高希武
摘要991)      PDF (485KB)(812)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若虫到成虫)与北京地区不同野外种群中的 活性水平。方法 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与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GSTs活性与其抗性水平。结果 德国小蠊GSTs比活力 在若虫期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周龄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羽化时酶活力降至最低,在成虫期略有升高。德 国小蠊敏感品系成虫GSTs比活力为2.70 nmol/(min·mg),Km值与Vmax分别为2.26 mmol/L和0.33 nmol/(min·mg);9个区(县) 野外种群GSTs比活力为2.76~8.69 nmol/(min·mg),Km值和Vmax分别为0.65~2.37 mmol/L和0.33~0.54 nmol/(min·mg)。 与敏感品系比较,野外种群成虫GSTs比活力和Vmax均较高,Km值较低,且对2种常用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高 效氯氰菊酯为1.50~8.37倍;对残杀威为1.04~3.34倍)。结论 GSTs活性随德国小蠊发育阶段不同(若虫到成虫)而变 化,并可能参与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抗性形成。

2011, 22 (5): 429-432.
国内PCO行业从业人员现状浅析
付彦平, 高希武
摘要1589)      PDF (981KB)(2795)   

目的 分析目前我国有害生物防治业(PCO)从业人员整体状况及发展方向。方法 从PCO行业从业人员构成(包括从业年限、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情况、工资水平和健康保险等方面与国外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我国PCO从业人员就业年限短、年龄跨度大、资历浅、文化程度低、工作稳定性差、工资待遇低,没有相应的职业健康保险,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PCO从业人员是决定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随着我国PCO从业人员整体状况改善,PCO行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2010, 21 (6): 624-625,637.
家蝇对残杀威敏感度反选育及不敏感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表现型检测
单超, 崔建州, 高希武
摘要1216)      PDF (993KB)(1065)   

目的 通过室内反选育,获得家蝇对残杀威敏感品系。依据家蝇敏感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敏感度建立不敏感AChE的区分剂量,同时对室外家蝇种群不敏感AChE进行检测,为延缓家蝇抗药性的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敏感品系选育采用反汰选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自然种群中AChE不敏感基因表现型进行检测。 结果 经过6次反汰选,原敏感品系家蝇对残杀威的敏感度提高到13.87倍。对北京市种群检测结果表明有40%以上个体具有不敏感AChE。结论 家蝇敏感品系中含有不敏感AChE,需要继续反选育;自然种群为残杀威抗性种群,应停用残杀威,用其他类型的药剂替代,避免或延缓抗性发展。

2010, 21 (6): 548-550.
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体躯分布和亚细胞分布
钱坤,高希武,曾晓芃
摘要1083)      PDF (975KB)(1070)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体躯分布和亚细胞分布。方法 利用不同体躯和不同亚细胞的AChE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德国小蠊雄成虫的AChE在头部、胸部及腹部的活性分别占总活性的56.9%、19.5% 和23.6%。德国小蠊的AChE在头、胸、腹间的活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96,P<0.05),头部AChE的活性显著高 于胸部和腹部(P<0.001),德国小蠊亚细胞AChE的总活性和比活力按大小排列依次为:线粒体>微粒体>胞质溶液>细胞核及细胞碎片。结论 德国小蠊的AChE在头部、胸部、腹部均有分布,但头部活性最高,占整体活性的50%以上。亚细 胞分布显示德国小蠊AChE在线粒体里分布最多,约占总活性的50%。

2010, 21 (4): 312-313.
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寻找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相关基因
赵岩1,钱坤2,曾晓芃2,高希武1
摘要1680)      PDF (535KB)(1803)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德国小蠊野外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的基因表达差异,以筛选出抗性相关基因。方法 根据NCBI数据库公布的德国小蠊所有已知序列信息,设计、合成oligo探针并点制基因芯片,利用该芯片对野外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进行表达谱检测,筛选与抗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实时定量RT?PCR进行确认。结果 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5个,其中上调(ratio≥2)基因3个,分别为CYP6K1、 alpha?amylase mRNA和 aspartic protease precursor;下调(ratio≤0.5)基因2个,即allergen Bla g 6.0101 mRNA和allergen Bla g 8 mRNA。结论 通过自制的德国小蠊基因芯片能够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其中CYP6K1可能与抗性密切相关。

2009, 20 (5): 419-422.
羧酸酯酶与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
魏绪强1,2;钱坤2;曾晓芃2; 高希武1
摘要1097)      PDF (163KB)(790)   
目的 研究羧酸酯酶在不同品系德国小蠊中的活性以及其在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对有机磷杀虫剂敏感品系(SS)及采自北京市宣武区(XW)、昌平区(CP)、顺义区(SY)和石景山区(SJS)的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为试虫材料,利用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及增效剂试验等方法研究羧酸酯酶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抗性的关系。结果 增效剂TPP对马拉硫磷、敌敌畏的增效比在敏感品系中分别为1.86和1.51倍,TPP对马拉硫磷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5.79、20.08、15.26和4.74倍;TPP对敌敌畏的增效比在XW、CP、SY和SJS品系中分别为2.00、1.67、2.16和4.81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与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米氏常数( K m)和最大反应速度( V 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的K mV max分别为0.1580 mmol/L和58.4225μmol/(mg pro.min);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羧酸酯酶的 K mV max分别为0.1279、0.1071、0.1080、0.1095 mmol/L和307.2550、338.5755、340.3300、212.4570μmol/(mg pro.min),2个品系的羧酸酯酶对马拉硫磷和敌敌畏的抑制作用也不同,2种有机磷药剂对敏感品系的抑制中量I 50分别为17.64 mmol/L和0.91μmol/L,对野外品系(XW、CP、SY和SJS)的I 50分别为80.48、35.49、83.24、82.29 mmol/L和15.35、7.89、11.52、8.60μmol/L。结论 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活性的增加是德国小蠊对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
常用5种卫生杀虫剂对淡色库蚊成蚊区分剂量的研究
汪中明1;邢丹1;李春晓1; 董言德1; 曾晓芃2; 高希武3; 赵彤言1
摘要1153)      PDF (481KB)(947)   
目的 依据实验室敏感品系的毒力回归曲线,确定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国内区分剂量。方法 强迫接触法。结果 残杀威、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对淡色库蚊成蚊的国内区分剂量分别为3300、7700、7900、250和200 mg/L。结论 区分剂量所测定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我国淡色库蚊的抗性监测。
利用正交试验法建立德国小蠊羧酸酯酶的最佳反应体系
魏绪强1,2;钱坤2;曾晓芃2; 高希武1
摘要1072)      PDF (471KB)(727)   
目的 为了系统地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CarE)的性质,确定其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及其抗性水平,建立适宜的快速、准确的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酶液浓度、底物浓度、反应体系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5个因素对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影响,并从试验组合中选出最优的条件组合。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的5个因素中各因素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因素(酶浓度)的最优水平是酶的浓度为0.35只/ml;B因素(底物浓度)的最优水平是底物浓度为0.6mmol/L;C因素(反应时间)的最优水平是反应时间为5min;D因素(反应温度)的最优水平是酶反应温度为40℃;E因素(反应体系的pH值)的最优水平是酶液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 4B 3C 1D 4E 2是最优组合,利用此组合测得的CarE比活力最高为37.286μmol/(mgpro.min)。各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顺序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酶浓度>pH值。结论 确定了测定德国小蠊CarE活性的最佳反应条件是:酶浓度为0.35只/ml;底物浓度为0.6mmol/L;反应时间为5min;反应温度为40℃;酶反应体系的pH值为6.5。
关于《抗凝血杀鼠剂安全准则》的编写
施大钊1;曾晓芃2;刘起勇3;郭天宇4;高希武1;付学峰2
摘要457)      PDF (65KB)(714)   
昆虫酪氨酸酶的研究进展
孟凤霞1,2;高希武1;张岚1;刘起勇2
摘要464)      PDF (128KB)(1015)   
德国小蠊抗性与敏感品系细胞色素P450生化特征的研究
曾晓芃1;于彩虹2;高希武3
摘要1367)      PDF (6645KB)(687)   
目的对德国小蠊抗性与敏感品系细胞色素P450(Cyt-P450)的生化特征进行研究,摸索有关CytP450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德国小蠊Cyt-P450与抗药性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参照Omura和Sato的方法测定Cyt-P450含量,并记录差光谱。结果德国小蠊不同品系间Cyt-P450 CO差光谱的研究显示,敏感品系在450nm处有一明显特征峰,并在420nm附近呈现一失活峰,而抗性种群450nm吸收峰受到强烈抑制,420nm附近失活峰明显。结论德国小蠊抗性品系、敏感品系在Cyt-P450 CO差光谱上的差异,表明德国小蠊抗性品系的Cyt-P450参与了抗性的形成
德国小蠊抗性及敏感品系羧酸酯酶生化特征比较研究
曾晓芃1;于彩虹2;高希武3
摘要1145)      PDF (1066KB)(649)   
目的研究德国小蠊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羧酸酯酶(CarE)生化性质上的差异,旨在从生化水平上确定CarE在德国小蠊抗性中的作用,初步揭示德国小蠊抗性机制。方法参照Asperen(1962)和高希武(1991)方法测定CarE活性。结果德国小蠊抗性品系中的CarE活性要高于敏感品系中的CarE活性。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对α乙酸萘酯(αNA)的亲和力要大于对β乙酸萘酯(βNA)的亲和力,而敏感品系CarE对αNA的亲和力要大于抗性品系CarE。时间进程曲线显示,在以αNA为底物时,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CarE时间进程曲线趋势不一致。对9种德国小蠊野外品系CarE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除1种品系外,其余品系均使CarE活性提高,幅度在1.23~2.83倍之间。结论德国小蠊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在CarE生化特征上的差异,显示出德国小蠊抗性品系对几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的高度抗性,与其体内CarE活性的提高有密切关系,表明CarE活性的提高是北京地区野外德国小蠊品系普遍存在的一种抗性机制。
北京地区德国小蠊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生化特征比较
曾晓芃1;于彩虹2;高希武1
摘要1249)      PDF (114KB)(665)   
目的:比较北京不同地区德国小蠊野外品系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上的差异,以初步揭示其生化抗性机制。方法:分别参照Gorun等(1976)和Habig等(1981)方法测定AChE活性和GSTs活性。结果:不同野外品系间AChE和GSTs活性呈现差异。有4种品系可使AChE和GSTs活性提高,其中KFQ品系、LD品系与敏感品系相比,AChE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57倍和1.44倍;BYS品系使GSTs活性提高了2.33倍;有3种品系可使AChE活性提高,使GSTs活性下降;另有一种品系使AChE和GSTs活性均下降。结论:德国小蠊野外品系在AChE和GSTs活性上的差异,一方面表明AChE和GSTs参与了部分野外品系抗性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显示野外品系中存在着抗性机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